5/9/2022
阅读约需
5
分钟
研发效能度量
最佳实践
效能度量

研发效能度量应用于金融行业的两个典型场景

思码逸

思码逸咨询总监的精彩分享~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

1、软件研发管理者在管什么?

2、软件研发外包团队管理实践案例

3、研发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实践案例

4、研发效能度量实际应用:MARI 方法论

前言:本篇文章是在QECon大会上,思码逸咨询总监Amy的演讲部分内容整理,干货满满。以下是文字版干货回顾,直接开整!

背景:软件研发管理者在管什么?

尽管『管理』这一话题相当复杂,但也可以被大致归类为管事、管钱、管人三项。对于研发管理者来说,这三项可以进一步解读为:

  • 事:项目过程与成果的可见性高,可快速洞察瓶颈和潜在问题,并准确定位根因
  • 钱:盘点资源利用率,量化投入产出比,量化评估人力需求,合理调配研发团队资源
  • 人:引入客观量化的贡献度量机制,多维评价开发者,及时发现优秀实践

这篇内容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金融行业软件研发管理的两个典型场景,以及效能度量如何在这些场景落地,提高管理可见度,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抓手。

软件研发外包团队管理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金融行业信息技术外包(ITO)市场规模在2018年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研发及相关服务占比近半。

软件研发外包,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研发管理的常见场景。在这个案例中,企业技术人员规模达8000人,构成比例约为内勤 : 外包 = 1:1.8。其研发效能度量需求主要包括:

  • 评价外包研发团队效能水平
  • 了解外包研发人员贡献度与岗级是否匹配
  • 了解外包研发人员质量表现,识别改进短板

针对效率方面的度量需求,团队可以在日常开发活动中,持续度量研发人员生产率水平(例如以人均代码当量反映生产率),并根据内勤/外包标签聚合,进行对比分析。

同时,可以加入基线为生产率度量提供参考。本公司历史生产率均值和行业生产率中位数,都可以作为基线值。但这里需要留意:参考项目需要与当前项目的开发语言、项目性质、项目阶段等特征相匹配,基线才更具备价值。

除了对比内勤与外包团队的生产率均值以外,也可以对比群组内的生产率差距。在本案例中,外包研发团队的人均生产率低于内勤团队,但生产率差距较小。进一步分析生产率在不同职级的分布,显示高岗级与高生产率存在强相关,但其中 T4 岗级的生产率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

这一信号可以指引研发管理者继续下钻分析:同一岗级生产率呈现两级分布,可能是由语言、职能、项目阶段等差异导致,需要对度量做优化校准;也可能是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忙闲不均等导致,需要团队实践的优化。

除了效率,质量方面的洞察同样重要。研发团队可以将成员的效率与质量(例如重点问题率)对比分析,来查看质效之间有无相关性。

在本案例中,数据分析显示生产率偏低的成员重点问题率偏高,可能反映出偏低的代码质量导致部分成员投入大量时间修改补救,阻碍了研发效率的提升。

研发效率最佳实践

  • 横向对比分析效能时,需要考虑团队间的业务差异,必要时进行分组分析
  • 度量分析仅提供了数据层面的洞察,仍需通过人工分析进行回顾,探究根因
  • 慎用指标,注意度量指标的反向牵引作用(古德哈特法则)

研发人力资源调配

金融业务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担保以及期货等诸多领域,根据业务线来构建组织架构相当常见。

在这个案例中,企业的下属业务部门超过30个,难以实现部门间的合理资源调配调与流动,集团层面也无法判断部门人力需求是否合理。其研发效能度量需求主要包括:

  • 了解各部门生产率水平是否处于合理区间
  • 了解各部门产能的同比变化
  • 评估各部门人力资源利用的饱和度
  • 识别哪些部门确实存在人力需求

首先,团队可以根据部门生产率情况进行筛选。首先在企业内部横向对比,识别生产率偏高或偏低的部门,借助行业基线判别生产力是否落在合理区间,是否落在忙闲不均等情况。针对异常部门,再做进一步的下钻分析。

下面以一个提出人力需求的部门为例:

由于该部门业务具备一定周期性,可以将部门总生产率与去年同期对比,可以看出总生产率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其次,该部门人均生产率连续5个月接近上控制线,显著高于行业中位数,反映出近期该部门负荷确实偏高。

接下来,可以对该部门进行工作量的帕累托分析:数据显示,该团队80%开发当量由47%成员贡献。一般情况下,这一数值高于40%,可以认为团队的工作量分布较为均衡健康。综合来看,可以考虑给该部门补充人力,避免研发团队超负荷运转,成员工作满意度下降。

更进一步,可以对该部门研发成员进行流负载的细粒度分析,判断高负荷人员是否存在聚类,结合团队反馈,有针对性地补足人力缺口。

研发团队提出资源不足、加班过度、希望加人是常态,但加人未必就能解决问题。“忙”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业务周期性变化、需求排期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忙闲不均,也可能是任务分配不合理或过度耦合,导致项目对少数几位成员依赖度过高。

而度量的作用,正是帮助研发管理者抽丝剥茧,辨别出真正需要资源投入的部分,帮助团队把钱花在刀刃上。

人力资源调配最佳实践

  • 组织内基线对标的参考价值,大于行业指标
  • 相比单点值,变化的趋势更有意义
  • 判断数据是否合理,而非定义好坏

研发效能度量实际应用:MARI 方法论

度量了,然后呢

研发效能度量不能止步于数据本身。研发管理者紧盯数据,可能导致自上而下的面子工程或教条主义,效果适得其反。

那么度量后,怎样把数据转化为真正的洞见和提升呢?可以参考 MARI 方法论,这是一套面向软件研发,应用于研发效能度量及提升的效能提升方法。

MARI 方法强调对效能指标数据进行下钻分析:

  • 首先对数据进行多视角的分析与解读,获取有效信号
  • 进而结合其他关联指标和调查方法,追问根因,定位效能瓶颈和优化机会
  • 最终将这些洞见落地为明确、可执行、可验证的改进方案,规范研发过程、建立良好研发文化。

层层推进,使度量带动思考和行动,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篇幅所限,这篇文章就不展开阐述 MARI 的细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MARI 指南。这份资料也正在持续补充和迭代中。后续我们也将结合案例,分享完整的 MARI 方法如何落地于研发效能的细分场景。

与同行交流效能提升经验
扫码加入研发效能交流群
与同行交流效能提升经验
扫码加入研发效能交流群
立即预约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扫码添加咨询微信
立即试用
用数据驱动
研发质效提升!
预约思码逸效能专家,一起探讨如何提升研发效能!
立即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