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外包管理中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仅服务于甲方,用数据加剧内卷的方案。而是要在量化评估的基础上,一方面关注研发过程中的改进机会,带动系统性提效;另一方面让客观数据成为研发团队与外包人员的良性沟通的基础,帮助外包人员更好地融入团队,共同成长。
多快好省量化评估供应商
选择优秀的外包供应商,是外包管理进化的第一个驱动力。
在供应商量化评估方面,可以使用产能、效率、质量、成本四维度的『多快好省』框架。
研发团队可以根据自身项目特征和管理侧重,制定各维度下的北极星指标以及权重
从供应商选择、签订合同、过程管理到验收环节,不同环节评估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甲方可以先梳理明确内部的管理诉求,沉淀出适用于各个环节的度量评分体系,量化各供应商表现,为决策提供参考。
自动化工具辅助过程管理,提升外包管理效率
外包人员入场后,与甲方团队高效协作、保障研发过程效能,是外包管理进化的第二个驱动力。
然而现实并不尽人意,原因在于这一问题背后的矛盾:甲方管理半径有限+乙方闷头苦干,双方缺少沟通,导致研发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而要更精细地管理好外包团队,又会导致管理成本上升,违背采用外包研发降低成本的初衷。
自动化工具减少了收集数据、治理数据、观察数据、数据分析等环节的人力投入,让研发管理者们更集中于得到数据结论后的根因回顾和改进设计环节,从而将研发过程管理和改进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帮助甲乙双方高效配合。
有温度、个性化的⼈员管理
外包人员的高流动性、低归属感、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研发外包效能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减少外包人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心态,鼓励他们在更稳定的工作中积极寻求成长,是外包管理进化的第三个驱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更有温度、个性化的外包人员管理机制。
对于外包人员中的高效能成员,应及时识别,给予认可与激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转正机制,激励他们持续优秀表现。这同时也降低了团队的招聘成本。
对于外包人员中的低效能成员,则需要结合经验、项目熟悉程度等客观因素,识别低效能的根因。如果效能偏低的原因是对项目尚不熟悉,那么甲方可以为外包人员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培训,并设置明确的改进目标——合理的缓冲期设置,一方面为外包人员提供了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提升了工作体验,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甲方为频繁且无效的人员更换白白花钱。
有温度、个性化的的管理让外包人员也能够在充分的支持机制下快速成长,获得成就感,并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研发团队形成共赢。
总结:改进外包管理的实践要点
度量能够提供客观、量化、可深入细节的视角,辅助研发团队的外包管理。在实践中,如何把度量用对、用好?分享几个要点:
从理念上,一是需要意识到效能度量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客观限制,在借助效能度量提升管理效率和精细度的同时,人的思考和输入是不能缺位的;二是效能度量要以改进为主要目标,而不应是强制内卷的辅助工具。
从操作上,一是无须求大求全,从自动化工具减少重复性的统计工作起步,逐步将管理知识沉淀在工具中;二是设计度量体系时,应注意指标间存在制衡,避免外包人员专注于“美化数据”,反而背离了效能改进的目标;三是项目的特征、关键效能问题、外包管理的侧重都可能发生变化,效能度量机制也应具备动态调整的灵活性。